【温泉故事】乡土专家 丁昆生:我的家乡有果林

杨家庄村坐落在温泉镇东部,在村庄环望,燕山山脉连绵起伏,余脉不绝。山顶有隐隐的云雾,山腰绿意葱茏,山脚坡地灌溉不便,不适宜种植作物。任由地表裸露,极容易水土流失,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这里建起了果园。2004年,老果园成为北京市观光采摘定点果园,并开始定植樱桃树。

每年5月20日左右来到杨家庄,就像来到世外桃源。樱桃熟了,整个园子仿佛有了新生命,吸引了一批批在都市生活中筋疲力尽的人们。大家都盯着枝头的樱桃,有一个人却每天仔细观察着樱桃树,他就是杨家庄观光采摘园的“主人”——丁昆生。

 

果林工人,初试锋芒

丁昆生今年才60岁,而且他看上去更年轻,有点不苟言笑。他没多说,就开车带我们去了采摘园。采摘园的“办公区域”在进山公路的右边,大门、院子都很简单。

丁站长的办公室里一张办公桌,墙角是书架,靠近门口有几张沙发,沙发是黑色的,坐下去的时候才注意到正中间的皮子剥落了。

“这个办公室看上去很简单!”确实很是简单,“已经很豪华了,为了在这里招待客人。”丁昆生说得蛮认真。话也就这么说开了。

在当果林站站长之前的20年,丁昆生就已经是这个采摘园的工人了,那时候他才刚刚初中毕业。丁昆生上小学时在杨家庄村(那时的小学现在已经拆除了),中学在北京市第九十九中学,中学离家三里地,那时没有自行车,每天都得走几个来回,冬天的时候,小风刀子一样割在脸上,他却连顶帽子都没有,真是很苦。初中毕业后,丁昆生就来到了采摘园,作为员工学习果林技术。

那个时候,杨家庄采摘园还没有樱桃树,却有成片的苹果树、桃树、梨树和杏树,大约有250亩。春天果树开花的时候,那个景象真是让人惊叹,那时候人们都很穷,村子给人的感觉也是缺少色彩的,一波波开放的果花照亮了缺少色彩的村庄,开得人心里很振奋。丁昆生刚接触果树那段时间却是吃了不少苦,这么多种树,每种树特点不同,植保、修剪的技术更是各不相同,尤其是苹果树,修剪起来更是非常复杂,剪错一个枝,都会影响树的长势和苹果产量。他们这些新来的员工,每个人跟一位师傅,在地里手把手教,学会了才算。那个时候每天被拉到地里干活,都忘记了花有多美,树有多挺拔呢!

杨家庄在当时并不算很富有的村子,因为靠山而建,耕地并不充足,村里有三个队,以种植大田作物为主,外加一个直属队,专管果树。每个队自己留出一块地种植蔬菜,自给自足,并不能出售。因此,农业生产并不足以为村子带来足够收入。当时村集体还建了印刷厂、木器厂、钢结构厂,作为村子的“经济支柱”,这也是当时温泉镇乡镇工业的代表。

丁昆生在采摘园工作了六七年,这么长时间,足够他成为优秀的“果树专家”了,什么时候该浇水,什么时候剪枝,他都心里有数,分毫不差。丁昆生很细心,照顾果树像照顾脆弱的小孩子。因为他工作细致,什么事情都心里有数,他被杨家庄村派去当时的温泉人民公社养鸡场,养鸡场是公社效益很好的企业,养活物总是比种树、种田更复杂,公社就从每个村抽调细心认真、有技术的青年去养鸡场,丁昆生被选中了,而且一待就是十一年。

刚去养鸡场的那一年,是1989年。


 

村庄变迁,此起彼伏

80年代,温泉人民公社养鸡场的效益是公社企业中最好的,养鸡场养了十多万只鸡,并实行半自动化管理,在当时很“先进”。养鸡场为周边村子甚至市区提供鸡蛋,产量大、销路好,鸡场盛极一时。

养鸡场就设在杨家庄村村边,丁昆生去那里上班和去果林站上班在距离上差别并不大。他成为养鸡场唯一的后勤人员,负责饲料管理以及设备维修工作,“那时候养鸡场有很多‘工种’管雏鸡的,管蛋鸡的,一个人管多少只鸡,还有做后勤的,就我一个。”他每天统计鸡场需要多少饲料,然后请专家调配方,安排人去拉饲料。十几万只鸡一天就需要四五千斤料“一拉就要拉一汽车”丁昆生半开玩笑地说。后勤工作另一个重要的工作是时时观察鸡的产蛋情况,产蛋率下降就要及时反映,请专家调整饲料配方,缺少什么营养及时补充。

鸡场的鸡是笼养大的,尽管没有实行散养,但饲料很科学,没有激素,鸡蛋、鸡肉也是纯天然的。从毛茸茸的小鸡到精精神神的成年鸡,再到衰老的老母鸡,鸡一批批更换,日子一天天、一年年过去,不知不觉就是十一年。鸡场外的世界却历经变迁。

计划经济解体后,养鸡场失去了销路优势。个人经营的鸡场规模小,管理成本小,并且可以自己磨粮食生产饲料,但大鸡场只能依靠料场,成本居高不下。各鸡场竞争非常激烈,最终原温泉公社鸡场难以为继,于2002年倒闭。规模较小的个人鸡场方兴未艾,风生水起。

尽管鸡场没能继续下去,但丁昆生在这十一年间也学到了很多技术,生鸡解剖、饲料调整、设备维护等等都是技术活儿,没有这么长时间的训练,也不能游刃有余。工厂企业随着时代变迁更新迅速,但杨家庄的果林站却“屹立不倒”,一直为四里乡邻提供花香与果实,就像家乡的土地迎接着归来的游子。果林站成为维持杨家庄村经济稳定最稳妥力量,低调可靠,不声不响。

 

再回果园,樱桃红了

自进入二十一世纪,杨家庄果林站担负起为村民补发工资的责任,那时需要为每位村民补发一个月6000甚至8000元工资,这个集体创建的果园为集体做出重大贡献。2004年时,果林站难以承担如此巨大的压力,村委会决定引进新品种樱桃树,樱桃价格高,更适合进行观光采摘,丁昆生就在这种情况下出任了果林站站长。

尽管有之前管理果树的经验,但培育樱桃树并没有想象中那么简单。樱桃果实小,更娇贵,樱桃树对水土条件要求严苛,在其他地区试验成功的品种,种到杨家庄,果子口感不一定好,这就需要丁昆生一点点试验。第一批樱桃树培育五年才挂果,尽管品种对了,但是这个过程过于漫长。丁昆生就带采摘园的员工到处学习,他至今还记得果树专家魏连贵,镇上组织各个村去专家那里学习,“就算是站长,也得不断学,技术有一点不过关,果树就不挂果。”丁昆生的语气像极了小孩子。在新技术支持下,后边种植的樱桃树三年就可以结果,口感并不受影响。

为了提高樱桃产量并便于采摘,丁昆生摒弃了之前粗略按主枝、侧枝进行修剪的老办法,实行环割,每枝割三道,以控制果树生长速度,促进果树尽早成花,之后把力气用在膨果上。果园实行密植,果树一层一层修剪,最终植株不会超过三米,枝丫层层叠叠呈纺锤形,树形小而规范。“树跟人一样,力气其实也是有限的,不能浪费。”果园不用化肥,都施有机肥,最开始用鹿粪,之后用羊粪、牛粪,为果树生长助力。果树落花挂果之后,就不再施用任何果树用药,保证樱桃的天然口感。

采摘园在进山公路左侧,来到采摘园,才发现园里还有一片人工湖,设计人工湖时,很多果树就种在了层层边沿上,使得坡地看上去更加错落,不结冰的时候,湖里就会放满水,绿水青山,果林飞鸟,分外吸引人。到了采摘时节,每天都会有二三百人来这里度假、采摘樱桃,采摘园热闹非凡,活力满满。现在采摘园有大约150亩樱桃树,一年可收获五万多斤樱桃,产量非常可观。除了2014年因为雨水量大,造成樱桃腐烂减产,果园发展没有遇到大的波折,这跟丁昆生的专业管理与科学经营紧密相关。

丁昆生担心的是樱桃的浪费问题。一方面,樱桃成熟时,会吸引四里八方的鸟来“尝鲜”,大家撒网、缠闪光带、布置驱鸟器,都被飞鸟一一适应,实在是没有更有效的办法,“就当是造福鸟类了吧”丁昆生无奈地说。另一方面,采摘时大家有可能摘完忘记拿走,放到园里,樱桃很快就会失去新鲜度,“开放采摘浪费确实很难避免,只能多提醒大家。”

樱桃园面积越来越大,产量越来越多,销售成为值得进一步思考的问题。杨家庄村相对比较偏远,知名度不够,宣传起来就更需要多花心思,丁昆生利用网络、电视台等方式为自己的樱桃园做宣传。为了“与时俱进”,丁昆生还通过学习考取大专学历,“年纪大了,考试比较吃力”,一双常年拿着树剪的手,拿起笔去考试,丁昆生获得果树修剪中等学历,成为海淀区的“乡土专家”,都是为了采摘园“更上档次”,吸引更多游客。

现在的采摘园有三十多位员工,忙碌时还会招临时工,果树技术工作看勤奋更看悟性,有些员工一教就会,有些就需要一遍一遍教,但大家都对果树管理有热情。杨家庄采摘园的樱桃还得过很多奖:“最佳果型奖”“最美樱桃”“最佳口味”,“你们要五月份来,就能吃到我得奖的樱桃呢”丁昆生非常自豪。果林站的收入发工人工资之外,向村子上交,为杨家庄村的发展做出越来越大的贡献。

世事变迁,家有果园

丁昆生还记得自己小时候去黑龙潭玩的场景,白天和小伙伴们奔跑攀爬,打打闹闹,傍晚一起去很远的地方看电视、看电影,那时候娱乐方式很少,看一场电影就值得大家来回跑几里路,电影散场回来时万籁俱寂,鸣叫的小虫、远处的犬吠,衬托出一个静谧的村庄,回家后倒头就睡了。大家还一起在村里看棍会,杨家庄的五虎棍,也是乡里一绝,备受欢迎。小时候在杨家庄的日子虽然贫穷,但快乐而安心。

丁昆生这几十年间盖了两次房子,一次是小时候帮父亲盖,另一次是自己结婚时盖房子,那时都是借钱盖房,干活还债。石头砌的房子冬暖夏凉,再加上宽敞的院子,非常有家的感觉。生活在城市里的人,怀念起家乡,最先想到的,也是爬满了丝瓜架的院墙,和站在大门口的父母。对于杨家庄村民来说,他们依恋的,还有这片“古老”的果园。

2006年以来,温泉镇逐步开始农转非,规划村民搬迁,大家才住上了楼房。随着拆迁,村子的主要企业、工厂纷纷转型,或另作他用,或归个人所有,温泉镇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但不管老房子如何旧貌换新颜,街道如何城镇化,杨家庄村的果园保留着最质朴的模样,见证着温泉镇几十年的变迁。历史悠久的采摘园也成为凝聚杨家庄人乡村记忆的地方,看到它,就能勾起几十年的生活回忆。

现在丁昆生面临退休,他依旧很淡然。他还想抓紧时间为果园设立围栏,进行分片管理;更想引进更多樱桃品种,岔开樱桃的成熟期,延长樱桃采摘收获季。站在采摘园抬头望去,就是生态林,人迹罕至的地方,燕山山脉一片静谧,守护着这片寄托希望的果园。

在这个更新迅速、一回头就有变化的时代,保留250亩果树是一件需要勇气的事。丁昆生围起护栏,拿起树剪,守护着温泉镇的大地和作物,用最传统的方式为温泉的发展默默贡献力量。他是果农,是乡土专家,是守护着温泉生活记忆的人。

信息来源:温泉镇新闻中心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海淀北部便民平台 » 【温泉故事】乡土专家 丁昆生:我的家乡有果林

海淀北部便民服务平台

欢迎您添加海淀北部便民服务平台!免费为您发布交友、出租、转让、招聘、求职、咨询、顺风车、包打听等等信息,所有信息实时更新! 搜索微信号:haidianzx 添加到通讯录,立刻成为平台会员。总有一天会用到哟,最全便民信息,第一时间就能获取!

海淀便民服务平台

点击二维码,长按二维码三秒,选择识别二维码,加关注

商业合作:13051126007

小编微信:haidianzx

投稿信箱:1572020762@qq.com

海淀北部便民服务平台
海淀北部新区QQ群:186566470了解最新资讯。

赞 (0)
分享到: +

评论 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