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骨架、骨架上糊的面,绷的线,一个都不能错,才能制作出可以自如放飞的风筝。”为了让学员们了解并传承中国民间的传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同时培养动手能力,近日,“曹氏风筝工艺坊”走进温泉镇温馨家园,开展了曹氏风筝培训活动。
早在一个月之前温馨家园就特别邀请约定了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曹氏风筝工艺”第二代传承人孔令民的徒弟王小吕老师到家园给我们授课,讲解传授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性传承的重要性。
课上,王小吕老师通过PPT为大家讲解了“曹氏风筝”的历史渊源,风筝的种类与特点,简单介绍了四十三种风筝的扎、糊、绘、放的技艺和工艺,重点强调了风筝骨架的制作要领等。
这次王老师为大家带来了斗尖儿风筝,这些是入门级的土绘风筝,在王老师的悉心指导下,在志愿者的协助下,在制作过程中,大家从绘画面开始,学员们选择各自喜欢的颜色,聚精会神地在整张纸上按画面内容着色绘画;接下来是糊风筝,先把竹条弯曲成型,持横、竖竹条皮面用涂胶分别在粘糊在画面横、竖线上压实;最后是穿针引线,大家持针在风筝背面扎针眼,把线从一头穿过另一头,手捏上下提线打结栓牢,形成提线头。整个制作过程,充分调动了学员得学习热情。学员们看着自己制作的风筝,非常高兴,心里期待着什么时候能去室外一起放风筝。
通过与传承传统文化、技艺的老师零距离得接触,学员们不仅领略到“曹氏风筝艺术”的文化内涵和艺术魅力,还提高了学员的审美情趣和手、眼协调能力,体验到艺术创作的快乐。
下一步,温馨家园准备带领学员们一起去室外放飞自己亲手制作的风筝,充分展示自己的劳动成果。
曹氏风筝来源
“曹氏风筝工艺”是一门综合艺术,它融民间文化、南北扎制技术的精华于一体,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并保存了21首扎制口诀歌诀很有特点。它的43种技法中保留下来的20种制作工艺,做工细腻、用料考究、绘制精美、放飞富有情趣,其中拟人化的扎燕凸显了北京的特色。
说起曹氏风筝,大家可能会想,为什么传承人不姓“曹”而姓“孔”?曹氏风筝,如果不加解释,都会被误以为是某个姓曹的人自创的风筝,其实,“曹氏风筝”的创始人《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
曹雪芹不仅精于小说、诗词,而且擅长绘画、工艺美术,他从幼年开始就喜欢做风筝、放风筝,对风筝的扎糊、绘制和起放有着独到的研究和成功的实践,可称是风筝高手。他小时候生活在南方,后来又到了北京,约在乾隆十八年,曹雪芹已从北京城里移居西郊香山郊居著书(也就是现在的白家疃曹雪芹小道附近),以卖画维持生计,十分窘迫,但还不时扎糊一些风筝,最后他将风筝扎糊技艺进行整理汇集成篇,写成了《南鹞北考工志》并传于后人,用来帮助那些残疾无生活出路者,获得谋生之法。
而孔家一代传人孔祥泽先生在幼年时非常喜爱风筝这门民间手工艺。在北平国立艺术专科学院学习绘画和雕塑期间,从日本人那里抄写了曹雪芹遗著《废艺斋集稿》中的《南鹞北考工志》并保存下来,经过常年细致的研究临摹复制,自成一体,孔先生为了尊重曹氏的功绩,故将他制作的风筝称为"曹氏风筝"。
信息来源:温馨家园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海淀北部便民平台 » 【社区活动】草长莺飞四月天,忙趁东风放纸鸢,温馨家园开展”曹氏风筝“培训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