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白家疃的前世今生—
前世今生
上期我们为您讲述了白家疃的由来和历史沿革。本期我们将探寻近代的白家疃。
明清时期的白家疃已颇具规模。曹雪芹的入住,《红楼梦》的问世,更是为这里增添了浓厚的人文色彩。
近代以来,白家疃又经历了哪些变迁,不同时期的白家疃又扮演了怎样的角色?
经济发展的支柱
清末民初的企业建设潮
催生了这里的工矿企业——蛛山灰窑。
生产、建筑原料的短缺,
致使能够大规模生产的石灰窑,
短短几年内得到了迅速地发展。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
灰窑形成了公司架构,
并逐渐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支柱。
教育的首选地
近代工矿企业出现的同时,
著名教育家李石曾正在为
筹建中法大学农林实验基地
四处奔走。
作为一个现代学校。
中法大学除了教授数学、化学外,
更注重学生实践。
种粮食,提高产量;
种果树,改良品种;
.......
中法大学第二实验林场的建成,
不仅方便了农学研究。
也给当地人以启示:
“若想繁荣昌盛,必先发展教育。”
此后,进步村民与教育专家合作。
先后兴办了中法大学附属中学、
女子中学、黄果园中学等中小学校。
白家疃村一度成为附近村镇子弟
接受教育的首选。
“避难所”
传统农业依旧繁盛,
近现代的工矿企业
和新式教育也得以诞生、壮大。
如果故事就此结束的话,
那它必然不属于
那个只有黑白影像的战争年代。
“七七事变”后,
日军攻入温泉地区,
白家疃的教育事业中断了。
但白家疃却凭着较高的地势,
成了附近村镇的居民
防范日军入侵的“避难所”。
“红学圣地”
战火将这里的经济与教育付之一炬,
和平与发展却让这里涅槃重生。
解放后,这里的经济和教育得到恢复,
居民文化和艺术也逐渐兴起。
1973年初,吴恩裕教授公布
“曹雪芹曾在白家疃住过”的消息,
引起了学术界的极大轰动,
白家疃就此成为了红学圣地。
苦难的土壤
向来安逸摧心志,
心碎才得好文章。
繁华的金陵城池,
是曹雪芹的出生地,
在这样的温柔乡,
可以随心随性,自由发展。
如果就这样度过一生,
锦衣玉食,无忧无虑,
曹雪芹决计写不出《红楼梦》,
我国古典文学的星空
也将就此失去一片璀璨。
都说“苦难是经历的土壤”
我们今天无法论证,
到底是文学名著成就了这个村子,
还是这里的苦难成就了曹雪芹。
但可以肯定,
是苦难造就了《红楼梦》;
是苦难成就了曹雪芹;
是苦难塑造了白家疃。
白家疃如今的成就,
离不开以农业为代表的村域经济,
更离不开历经变革,
饱受文化洗礼的白家疃人
奋勇拼搏,开拓进取的精神。
期待这个古老又年轻的村落
能在这种精神的指引下
不断革故鼎新
持续发展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海淀北部便民平台 » 【文化】白家疃的前世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