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淀山后地区的发展一直是大家关注的焦点,到2020年,北部地区将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收入过亿万的科技创新基地,城乡统筹发展的典范地区,生态环境一流的城市发展新区。日前,《海淀报》刊登了题为《依法行使人大监督职能积极推进北部地区开发建设》的专题文章,重点解读了海淀北部地区的开发和建设情况,绝对值得大家认真阅读。
海淀北部地区开发建设是我区“十二五”重点项目,是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北部集聚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首都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载体。到2020年,北部地区将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收入过亿万的科技创新基地,城乡统筹发展的典范地区,生态环境一流的城市发展新区。多年来,区人大常委会非常关注北部地区开发建设,采取多种方式,依法履行职责,积极推进北部地区发展建设。
密切关注持续监督
2015年是北部地区开发建设启动新的五年计划的第四个年头,也是提速发展的攻坚之年。区人大常委会早在2011年就将区政府《关于北部地区开发建设情况的报告》作为常委会会议听取和审议的议题。2015年第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五次会议再次听取和审议了区政府《关于北部地区开发建设工作进展情况的报告》。其间多次组织代表视察,召开座谈会。代表们认为,区政府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北京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区委各项工作部署,围绕海淀“首都功能核心区”和“全国科技创新中心核心区”职能定位,从地区发展实际出发,坚持稳中求进,在土地一级开发、村庄腾退和安置房建设、一镇一园建设、产业聚集和创新发展、各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都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取得了新的突破和进展。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代表们也提出了以下意见和建议:
一是妥善处理好短期任务与长远发展、拆迁腾退与群众安置、环境改善与产业发展之间的关系;加强城市与产业之间的联动,注重城市与乡村的协调,适度开发,避免无序开发。
二是落实整体规划,促进产城融合。要充分考虑未来北部地区人口增加的现实,统筹规划,统一建设。加快医院、学校等公共服务设施、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建设,在加大推进在建项目力度的同时,统筹生产区、办公区、生活区、商业区的建设,发展服务经济,为园区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公共交通和轨道交通要适应北部地区发展和规划的居住人口数量,使道路布局更加趋于合理。
三是做好拆迁腾退与农民安置工作。坚持村民自治,保障并尊重农民正当权益,统筹考虑农民就业、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做好农民安置工作。
四是加快一镇一园建设。把一镇一园建设与北部地区开发建设统筹考虑,科学规划产业布局,坚持走适合本地实际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科学发展之路。调动各镇参与的主动性,加大对镇集体经济的扶持力度,鼓励各镇结合镇域实际,发展适合自己的产业经济,使农民能够真正融入到城市发展建设当中。
五是要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坚持早谋划,早落实。树立优美的生态环境就是生产力的理念,把北部地区建设成为低碳、环保、生态、田园式的科技新城;加强城市与产业之间的联动,注重城市与乡村的协调,着力做好发展规划,打造海淀北部科学发展模式。在安排好重点项目的同时,协调推进污水处理厂建设、湿地保护、河湖治理,确保2015年年底完成南沙河三年还清计划。
六是未雨绸缪,积极稳妥地推进北部地区开发建设。北部地区开发建设快速推进的同时,不仅要做好清产核资等工作,还要妥善处理几十年来的历史遗留问题。在推进北部地区建设的同时,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在制度层面上严格把控,避免产生新的遗留问题。
政府认真落实稳步实施规划
自2004年区第九次党代会正式提出全面开发建设以来,区人大常委会就持续跟进监督,人大代表的密切关注,有效地推动了对北部地区开发建设工作。区政府不断完善发展思路。完善规划、有序推进,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一、实施新版规划,实现绿色开发。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市政府对中关村示范区及其核心区的批复精神,自2009年下半年起,区政府组织修订北部地区规划,2010年10月,《海淀北部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街区层面)》正式获得市政府批复。根据新版规划,海淀北部地区总面积约226平方公里,建设用地约69平方公里,其余三分之二的面积为绿色空间,突出体现了生态宜居、环境优美的区域特点。
二、创新开发建设思路,完善有关政策机制。区政府在学习借鉴相关地区先进经验基础上,统筹安排开发建设计划、2011上半年,成立北部开发建设指挥平台,实现了北部开发建设工作与区政府各部门的职能对接。研究出台了《关于在北部新区国有工业用地项目新入驻企业中落实本地农民劳动力就业安置任务的工作程序》《关于北部地区宅基地腾退安置及补偿工作的指导意见》《关于全面落实北部地区规划建立利益平衡机制的指导意见》《关于促进北部地区发展的财政支持措施》等一系列政策文件。针对如此大规模的资金的使用问题,区政府从区审计、监察部门抽调专人,在北部开发建设指挥平台设立审计监察组,加强对各项目建设和资金使用的全过程跟踪审计监督。
三、产业园区建设见初成效,高端要素加快聚集。在开发建设的第一个五年里,北部产业园区建设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一大批“高端,高效,高附加值”项目落户北部地区。初步形成了软件和信息服务业、新材料、能源环保、网络通信等特色产业聚集。园区已实现开复工440万平方米,竣工240万平方米,目前从业人员总数已超过6万人。新增产业用地中有6个地块,一级开发工作全面启动。入驻企业累计获得专利授权13834项,软件著作权241项,国家发明奖55项,国家科技进步奖244项,全国科技大会奖87项,国家重大成果奖6项,省部级以上重大科技成果124项,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4个。软件园相继被国家有关部委、市委市政府及相关部门确定为“国家软件产业基地”“国家软件出口基地”“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国家火炬计划软件产业基地”“国际科技合作基地”等荣誉称号。2010年,翠湖科技园、永丰基地、软件园等三个园区共实现总收入750亿元,极大地促进和带动了全区以及北部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
四、产业聚集和创新发展持续提升。在新的五年开发计划中,2014年小米产业园完成地上物腾退,并取得了立项批复、规划意见书等手续,为年内开工建设打下了基础。百度一期、华胜天成等11个重大产业项目相继竣工,新增产业空间53万平方米。联想全球总部、新浪研发中心、中关村壹号中区等重大产业项目结构封顶。四维图新等产业项目开工建设。2013年共实现7个产业项目落地,供应空间总面积18.7万平方米,项目建成达产后年收入预计达357亿元。经过几年来的加速发展,北部地区现已入驻科技创新型企业2000家以上,其中包括甲骨文、华为、联想等诸多行业龙头、领军企业,年收入达3200亿元,已初步形成软件与信息服务、移动互联网及新材料等高端产业聚集的发展态势和以大上地地区、翠湖科技园、永丰基地为代表的创新发展格局。
北部地区产业也在逐步向高端化、集聚化、融合化、低碳化发展。据初步统计,北部地区移动互联网与下一代互联网产业总收入已达1300亿元,云计算产业年收入为480亿元,北斗与空间信息服务产业年收入为120亿元,生物新医药与医疗器械产业年收入为300亿元,新能源、新材料与节能环保产业年收入为160亿元,文化与科技融合产业年收入为200亿元,预计到2015年上述高新技术产业年收入将达到3300亿元。随着北部的加速发展,北部地区对全区的税收贡献也在逐年、快速增长。去年北部地区全年实现地税收入108.96亿元,同比增长20.5%,增长率高于全区增幅10.6个百分点;全年税收增收18.52亿元,占全区地税增收额的36.2%,占总量比重由2013年的17.5%提升至2014年的19.1%。
五、搬迁腾退和安置房建设稳步实施,园区与农民利益实现共赢。2011年实施了第一批8个村庄的搬迁腾退工作。新版规划产业用地范围内涉及17个行政村3.2万人搬迁。区委、区政府在制定补偿安置政策、保障腾退资金、实施安置房建设等方面给予村民最大优惠。借鉴北坞、唐家岭等村成功经验,创新工作思路,始终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确保阳光搬迁、和谐腾退。
2014年北部地区根据开发节奏,第一批计划腾退27个行政村,现已启动16个行政村的腾退。随着去年南安河、周家巷等村庄腾退收尾,截止目前16个启动搬迁的村庄共完成宅基地院落9149个、3.1万人的搬迁腾退,完成率达95%。在腾退过程中,政府同步跟进专项检查,对发现问题及时进行整改落实。
安置房配套建设工作稳步实施,2013年温泉太舟坞等61万平方米安置房实现竣工交房,大牛坊、前沙涧等安置房进入结构或装修施工阶段。截止目前,安置房累计开工建设275万平方米,竣工196万平方米、建成住房17040套,安置了村民近2万人。
六、加快市政设施建设,完善城市配套功能。北部地区不断完善城市配套功能。逐步完善北部地区区域内路网体系和对外交通联络;同时,区政府积极创新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模式,对于与科技园区配套的9条市政道路采取BT模式进行建设,2011年全部开工建设。大工村再生能源发电厂、北部能源中心、翠湖及上庄污水处理厂、东小营及创新园110Kv变电站等一批市政基础设施项目正在加紧推进。目前,地铁16号线山后段全面在施。上庄东路、翠湖南路和翠湖东路等一批城市主干路相继开工。北部文化中心、101中学温泉校区结构封顶,爱文国际学校项目已完成地下工程。按照近期过渡与远期规划相结合原则,建成了永丰美食广场等一批园区餐饮、购物、娱乐配套服务设施。
在加快配套设施建设的同时,政府也在全力贯彻落实《北部地区生态建设实施纲要》。2014年,翠湖再生水厂完成升级改造,稻香湖再生水厂投入试运行,大工村再生能源发电厂完成了主体工程和设备安装。生态绿心建设持续推进,南沙河滨水绿廊完成30公顷景观改造。东埠头沟河道拓宽施工正在有序推进。中关村软件园被评为北京市绿色生态示范园区。中关村环保园被评为北京市绿色生态试点园区。
七、加大民生项目投入,南北差距明显缩小。近几年,区政府对北部地区文化、教育、体育、卫生、保障性住房等社会事业项目的投资力度逐年加大,一批关乎当地群众切身利益的民生项目相继建成并投入使用,配套服务水平不断提高。
八、土地一级开发工作不断深入推进。2014年是北部地区启动新的五年开发计划的第三个年头。三年来北部相继启动了53个土地一级开发项目,共实现投资496亿元,完成整个五年计划的50%,除了供地工作略有滞后外,基本达到了时间过半任务过半的目标。截至目前,北部地区已完成13个项目开发,整理出土地178公顷,建筑规模达376万平方米;另有28个项目、395公顷、建筑规模637万平方米的土地已取得市政府一级开发授权或实施方案批复,并且取得了不同程度的进展。
九、一镇一园建设工作扎实开展。北部平台在市发改委的指导下,落实了一镇一园的成本分摊机制。以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集体利益为出发点,制定了《加快北部地区一镇一园建设的指导意见》,明确了帮扶政策,加大了推进力度。在北部平台统筹推进下,四镇一镇一园项目正在加快建设,目前在施面积达62万平方米,其中西北旺镇021租赁房正进行土方施工、众唐兴业园已施工至地上10层;温泉镇351租赁房、云中心北地块西区正在收尾;苏家坨镇协同创新研究院项目的控规报批、地上物腾退和市政配套建设等各项工作正在有序推进;上庄镇08、09地块已通过占地方式取得土地使用权,目前正在落实地块控规和建设指标。
(信息来源:《海淀报》、区人大常委会农村工作委员会办公室)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海淀北部便民平台 » 海淀北部地区开发建设情况!这篇文章值得山后的朋友认真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