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淀西山的大觉寺,玉兰花名满京城,可是您知道吗?包括玉兰在内的大觉寺“八绝”都是什么?
北京大觉寺,原名正觉寺,是位于北京西郊阳台山南麓的一座千年古刹,以清泉、古树、玉兰、环境优雅而闻名。始建于辽代咸雍四年(1068年),至今已有900多年历史了,堪称古寺。寺内有一千年银杏,俗名“白果王”,拱立于160株古树群中。古人云: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物老为妖,寺常显灵,在意料之中。
“八绝”景致分外幽
大觉寺的风景以大觉寺八绝为主,分别是:
1古寺兰香:
指四宜堂内的高10多米的白玉兰树,相传为清雍正年间的迦陵禅师亲手从四川移种,树龄超过300岁。玉兰树冠庞大,花大如拳,为白色重瓣,花瓣洁白,香气袭人,玉兰花于每年的清明前后绽放,持续到谷雨,因此大觉寺玉兰是北京春天踏青的胜景。
2千年银杏:
在无量寿殿前的左右各有一株银杏树。北面的一株雄性银杏,相传是辽代所植,距今已有900多年的历史,故称千年银杏、辽代“银杏王”。银杏树高25米左右,胸径7.5米。乾隆曾写诗赞誉:“古柯不计数人围,叶茂孙枝缘荫肥。世外沧桑阅如幻,开山大定记依稀”。
3老藤寄柏:
大觉寺山门内的功德池桥边,有一古柏,上有老藤从下部树干分支处长出。
4鼠李寄柏:
四宜堂院内,古玉兰的西面,有一颗大柏树,在1米多高分成两个主干,在分叉处长出一颗鼠李树,故称“鼠李寄柏”。
5灵泉泉水:
寺院最高处的龙湾堂前有一方兴水池,山后的灵泉汇集到水池的龙首散水上,喷入池中。
6辽代古碑:
在大悲堂的西北侧有一辽代古碑,刻有天王寺志延撰写的《阳台山清水院创造藏经记》。据碑上文字记载是奉辽朝道宗皇帝及萧太后之旨意于1068年三月所立。
7松柏抱塔:
迦陵舍利塔为松柏环绕,南面一棵松树,北面一棵柏树,松树和柏树的枝条向白塔生长,似乎是要伸手将白塔抱住,因此得名松柏抱塔。
8碧韵清池:
在北玉兰院中有一用整块黑色大理石雕刻出的水池,上面流下的泉水蓄在池中,又从池中顺水道向下流淌。石头上刻有“碧韵清”三个大字。
生长在院中的还有许多名贵花木:太平花、海棠、紫荆、连翘、腊梅、紫藤、丁香、牡丹、芍药……在四季常青的万绿丛中,“姹紫嫣红开遍”。
大觉寺在其近千年的历史中,作为皇家寺庙的历史长达600年;如果从金章宗的清水院时期算起,则与皇家的渊源已逾800年。这为大觉寺的人文历史涂上了一层浓重的皇家色彩。
历代住持中不乏高僧大德,其中最为著名的明代僧人智光和清代僧人迦陵,均与皇帝有着非同寻常的关系。智光,名雅而鼐·罗密克,亦译为雅纳罗释弥,号无隐,俗性王,山东庆云人。“自幼聪慧,念书经不忘”(《智光塔铭》),对佛学有极高造诣,精通梵文,广译佛经。为人“性行纯实,仪容简静”。明太祖初定天下,对西藏(时称乌斯藏)“实行用僧徒化导为善”政策,智光即担此重任,于洪武、永乐两朝,奉命多次进藏,与其政教首领交往,并陪同晋京,进一步加强了中央政府与西藏之间的联系。智光并曾出使印度、尼泊尔(时称梵天竺、尼巴刺)等国,不辞辛苦,不辱使命。史载:“西陲安然,终明世无番寇之患”。智光对这一历史局面的形成,做出了重要贡献。智光一生政教成就卓著,生前倍受皇帝恩宠,由“国师”、“大国师”、“西天佛子”至“大通法王”。在他的生前身后,为其兴建、重建的寺庙达9所之多,大觉寺是他生前所居最后一所寺庙,并终守于此。他为大觉寺留下了光辉的一页,也留下了明代民族交流与中外交流的重要史料。
迦陵法号性音,字迦陵,自幼聪慧,能言善诵。早年在杭州出家,入临济宗,辗转至京师,后升任柏林师方丈。“参学有德”,著述百余卷。时与雍亲王交往甚密,切磋佛法,商谈国事。康熙五十九年(1721年),雍亲王力荐其出任大觉寺方丈。雍正即位后,反失恩宠,被放逐至庐山隐居寺。雍正四年(1726年)迦陵悄然圆寂。雍正六年(1728年)追赐为国师,赐予“圆通妙智大觉禅师”谥号,将其遗骨迁回大觉寺建灵塔安葬,并命其大弟子佛泉接任大觉寺方丈。如今,灵塔已历二百七十载的风霜雪雨,弟子手植的松柏也已长成了参天大树,护持着灵塔,仿佛诉说着当年的荣辱沉浮,佛门旧事……
寺院内保留有大量的皇帝笔墨。各处匾额多为皇帝亲题。除明宣宗、清雍正、乾隆所题之外,大雄宝殿内有慈禧太后题写的“法镜常圆”、“真如正觉”、“妙悟三乘”,大悲坛前有醇贤亲王所题“最上法门”等。寺内还有数通御制碑文石刻,如明宣宗御制大觉寺碑文,清雍亲王亲撰送迦陵禅师安大觉寺方丈碑文,乾隆十二年重修御制碑文等。历代皇帝多次巡幸、驻跸大觉寺。在游幸之余,也有即兴吟咏,感怀之作。乾隆素喜文墨,字迹遍布全国。每巡幸大觉寺,必有诗作,如乾隆十二年(1747年)《初游大觉寺诗》,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御制大觉寺杂诗八首》等。园林中的领要亭和龙王堂边的假山石上刻有他的多幅诗赋。如咏龙潭诗:“天半涌天池,清泉吐龙口;其源远莫知,郁葱叠网数,不溢复不涸,自是灵明守。”雍正在潜邸也写有《大觉寺》诗:“翠微城外境,峰壑画图成。寺向云边出,人从树杪行。香台喧鸟语,禅室绕泉鸣。日午松阴转,钟传说偈声。”
可能是由于大觉寺的皇家背景,民间流传的不少有关大觉寺的传说故事,大都与皇帝有关。一则故事说,乾隆皇帝看中了大觉寺的风水,想拆庙修陵,结果被老方丈用计谋破解。又一则故事说,乾隆皇帝曾在大觉寺出家,因诵经时打瞌睡,被烧火僧用戒尺责打。乾隆自知理亏,用“仙阙无缘份,寡人返凡尘”自我解嘲,不仅没有责怪,反而将烧火僧升作了主持。故事还有不少,调侃了皇权,赞扬了民间智慧,也增加了游览的兴致和趣味。
从皇家禁地到游览胜地
因着“八绝”的景致和历代文人的灵秀,现在的大觉寺,已没有暮鼓晨钟、香烟佛火,而变成了一个集游览观光、住宿接待为一体的向游人开放的旅游场所。从文人雅士到普通百姓,都可以做客一游。
为观“杏花之盛”,学者俞平伯与朱自清于1931年4月间去大觉寺作一日游,次日即作《阳台山大觉寺》记游。文章“于娓娓道来之中自寓朴趣”,其中对潭水描写的意境之美,与柳宗元的《小石潭记》可称神似。
为国内外学者所推崇的著名历史学家陈寅恪,在京时多次游历大觉寺。一次在寺内的大雄宝殿,巧遇作家许地山,后者正在登高观察殿内的藻井,二人相视大笑。原来许地山当时正在研究古建筑结构与内部装饰,故有此举。陈寅恪还曾与俞平伯和朱自清夫妇骑驴赏杏花。多年以后,他向挚友、教育家吴宓盛赞黄浚《大觉寺杏林》诗中“绝艳似怜前度意,繁枝犹待后游人”两句。可能是诗中的立意引起了他心中的某种共鸣吧。
游人在大觉寺的兴趣不同,感受也不同。他们或寄情山水,流连花木,沉醉于山寺的奇丽景色;或驻足殿宇,面对褪色的窗棂和熏黑的藻井。感慨之余,感受那种历经沧桑后的庄严;或寻觅才俊雅集的足音身影……然而,最使人难以忘怀的,当是那千年历史带来的凝重,那一派宁静、幽深……
近年来,著名学者季羡林不单自己一有机会,就要到大觉寺来,而且对“能够谈得来的朋友”,也要“想方设法”请他们到大觉寺来,并且“最好能住上一晚”。究竟是什么有如此的魅力?是什么使季老的心中“增添了一个亮点”并“愈来愈亮”?是这里的自然趣味,是这里的静谧与幽深,使他远离了喧嚣,从烦躁与无奈中解脱出来,有了“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喜悦。所以小松鼠是“狂窜乱跳”,太平花是“疯狂开放”,真可谓生机满眼。而且是“我的玉兰花与太平花”!他在《大觉寺》一文中直抒胸臆:“我现在希望得到的是片人间净土,一个世外桃源。”“我是有福的……无意间得到了净土和桃源”。当然,绝大多数人并不如季老有声名之累。但是,当你坐在七叶树下,手托一盏,甘泉佳茗,茶香萦绕;听树间鸟语,聆泉水潺湲;清风拂面,花香悠长,那一份恬淡闲适,难以言表。
自大觉寺始建,近千年的时光流逝。而今,没有了皇家仪仗,没有了王公轿马,没有了暮鼓晨钟,没有了香客盈道……少了尘世的浮躁,却多了历史的厚重。古老寺院的繁华已逝,而生机无限。这生机,在辽碑的古拙,在花木的葱茏,在泉水的奔流,在游人的脚步……
(信息来源:海淀报)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海淀北部便民平台 » 你去过大觉寺,但你不一定知道大觉寺的"八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