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来咱们北部地区的早市、菜市场一类经过一轮梳理大家觉得可能买菜不是很方便,而实际上呢,其实这是暂时,是为了更好的解决咱们北部地区买菜购物进行的区域业态调整提升工作,在加快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和非首都核心功能疏解的同时,切实保障我区居民日常生活蔬菜供应,努力提升菜篮子等基础性社区商业设施的覆盖水平,为此区政府印发了《2016-2018年海淀区菜篮子工程三年行动计划》(以下简称《行动计划》)。
《行动计划》主要内容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基本原则、工作思路及目标
《行动计划》重点围绕疏解非首都核心功能建设要求,明确了“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布局合理”的工作原则,拟定了“五四六”的工作目标,即通过“五个一批”(关停一批露天早市,拆除一批违建市场,回归一批商业配套,补充一批连锁网点,培育一批社区电商)实现“四个转变”(从街边、市场摊贩向驻店经营转变,从分散零售向连锁经营转变,从食品安全监管少向源头可追溯转变,从传统实体经营向线上线下相结合转变),和蔬菜零售网点“六化”(即规范化、连锁化、品牌化、便利化、特色化、电商化)的发展方向,提高我区蔬菜零售业整体发展水平。
同时,依据全区社区、村及北部保障性住房分布情况,按照平均每个社区、村都有一个规模售菜点的目标,制定了到2017年底,扶持售菜面积在20平米以上零售网点500个,到2018年底,达到700个的总目标,形成以驻店经营为主、直通车进社区为辅、网上配送为补充的社区全覆盖蔬菜供应保障体系。
(二)工作措施
《行动计划》中明确了六方面的主要工作措施,切实推进菜篮子终端网点建设。
一是大力整治非法违建市场,为实现区域蔬菜销售终端的上档提级、健康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二是加快推进配套商业网点回归便民服务功能。通过回租、回购、回业态等方式,引入优质品牌连锁企业;支持连锁企业利用北部农村地区配套商业网点资源开设具备蔬菜销售功能的社区商业终端网点。力争到2017年底,全区配套商业用房中具备蔬菜销售功能的网点比例达到50%,2018年底达到70%,住宅小区内原配套商业网点不再用于企业办公等非便民服务功能。
三是切实保障新建小区售菜面积。依照《北京市居住公共服务设施配置指标实施意见的通知》等文件要求,确保新建住宅小区严格落实好每千人售菜面积50平米的配置标准。
四是不断完善现有社区供应体系。通过引入售菜车、直投菜柜、网上菜店等灵活多样的补缺手段,避免出现供应空白;鼓励超市、便利店等现有商业网点增加售菜业务,方便居民购菜。
五是着力推进网点品质提升。在具备条件的蔬菜零售网点启动二次升级,加速提高连锁化、品牌化蔬菜零售网点比例,推动社区蔬菜零售网点上档提级。
六是积极探索零售模式创新。创新发展蔬菜流通新业态、新模式,探索发展具备售菜功能的社区商业综合服务中心、线上线下相结合的蔬菜销售O2O平台等,提升居民日常基础性消费的便利程度。
(三)资金支持
为提高蔬菜零售业态连锁化、规模化发展水平,不断完善社区商业服务体系,拟重点扶持售菜面积20平方米以上的固定式蔬菜零售网点发展,在扶持环节上以支持蔬菜零售网点的日常运营为主,具体标准如下:
1.社区菜店。按照原则上平均每个社区1个网点的标准对社区菜店进行支持。售菜面积在20(含)—40平米的网点,按照北部四镇每年6—7万元,其他地区每年4—6万元的标准予以日常运营补贴;售菜面积在40(含)平米以上的网点,按照北部四镇每年10-12万元,其他地区每年8—10万元的标准予以日常运营补贴。
2.连锁超市开设售菜区域。扶持标准同社区菜店,总扶持金额按具体门店情况及数量进行累加。
3.北部农村售菜网点。支持连锁企业依托北部四镇行政村内的老房子,按照每个自然村建设1—2个网点的原则,以连锁经营的方式建设便民菜店等蔬菜零售网点,售菜面积达到40(含)平米以上,按服务周边村民及网点投资情况,每个网点给予30—50万元的资金补贴。
4.北部蔬菜直通车。对具备蔬菜直通车运营资质的企业,在北部四镇开设蔬菜直通车,且年度运营车次达到300以上的,给予4万元补贴,每增加100车次,多补贴1万元。
同时,为充分发挥街镇在项目建设及监管方面的主体作用,拟考虑设立街镇自筹项目,与区级财政支持项目形成互补,各街镇每年从预算资金中安排不少于50万元,参考《2016-2018年海淀区菜篮子工程三年行动计划》及居民实际需求,补贴辖区内蔬菜零售网点,每年度项目的执行情况报区商务委。
此外,行动计划还对职责分工和保障措施进行了详细的部署和安排。
(来源:海淀报)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海淀北部便民平台 » 北部每个自然村将建1-2个售菜网点 《2016-2018年海淀区菜篮子工程三年行动计划》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