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ID作为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创新驱动、引领示范、辐射全国、走向世界的重要使命。在建设过程中,CID始终按照建设绿色低碳、内涵集约科技新区的目标,为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科技创新基地和绿色生态科技新区典范而努力。
CID,即中关村创新中心区,英文全称为CentralofInnovativeDistrict,由苏家坨、上庄、西北旺、温泉四镇和大上地地区组成,面积占全区总面积的一半还多。这里房子是绿色建筑,沟渠做到生态化治理,能源利用实现冷热电三联供,绿色交通贯穿整个区域……在科技园区中,注入生态元素,这是CID地区开发建设以来一直贯彻的理念。在这片区域生态科技园区是环境,更是竞争力;生态科技园区是名片,更是内涵品质;生态科技园区是形象,更是民生福祉。CID正在走一条生态科技园区创建的新路子,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建设的“双赢”。
新建楼宇全部为绿建建筑节能从内而外
在北清路与永丰路交叉口的东北角,有一片已经封顶的楼宇,这里就是CID的标志性建筑群中关村壹号项目,全部为绿色建筑最高等级三级。何为绿色建筑?就是在全寿命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
依据《海淀北部地区生态建设实施纲要》要求,到2020年,CID生态人居系统将全面建成。CID所有新建、改建项目实现绿色建筑达标率100%。园区内公共建筑和研发项目绿色建筑二星级达标率60%,其中,政府投资重大项目和标志性项目100%通过绿色建筑三星级认证;园区外公共建筑和研发项目绿色建筑二星级达标率40%,政府投资重点文教体卫公共建筑100%通过绿色建筑三星级认证。
据建筑专家介绍,绿色建筑的室内布局十分合理,尽量减少使用合成材料,充分利用阳光,节省能源,为居住者创造一种接近自然的感觉。以人、建筑和自然环境的协调发展为目标,在利用天然条件和人工手段创造良好、健康的居住环境的同时,尽可能地控制和减少对自然环境的使用和破坏,充分体现向大自然的索取和回报之间的平衡。
目前,CID已建成的建筑中,中关村壹号项目为办公类绿色建筑三星,LEED金级;海淀文化中心项目为公共建筑绿色建筑三星;爱文国际学校为教育类绿色建筑二星,LEED金级;中国人寿研发中心为研发用地类绿色建筑三星,LEED白金级;C4、C5公租房为居住类绿色建筑三星,LEED金级等。
沟渠生态化治理再生水厂每年产出“30个昆明湖”
鲜花掩映下的绿道与东埠头沟在夕阳的余辉下,显得格外美丽。位于北清路与稻香湖路交叉口东南角的东埠头公园已基本建成,这里成为CID的一个新景点,也成为周边居民锻炼身体的休闲场所。
CID沟渠众多,但很多已年久失修。在重修这些沟渠过程中,本着兼具排水功能与生态型景观河道相结合的理念,让传统的沟渠变身生态景观,达到“生态治河、水景相融”的效果。以东埠头沟为例,其发源于天宝山,全长6.1公里,最终汇入上庄水库,属南沙河流域,是温泉地区重要的排洪河道之一。今年完成的东埠头沟中段河道综合治理工程,位于翠湖科技园内,治理范围南起京密引水渠,北至北清路,长2.6公里,占地面积约24公顷,现已成为翠湖科技园内一处重要的生态绿廊公园。
据悉,东埠头沟的设计方案结合周边规划绿地,通过“浅滩、湿地、生态驳岸”的方式对原有河道进行了疏浚与综治,既提高了防洪等级,又改善了水体质量,同时可满足城市型景观河道的需要,是北京市生态治河示范工程,其设计方案获得北京市水务科学技术二等奖。此外,公园内还运用了建筑垃圾再生砖生态技术,打造了一条建筑垃圾砖示范路。这条路共回收利用了300吨建筑垃圾,相当于近400户家庭1年的垃圾生产量。荷塘月色、水韵流芳、岸芷汀兰、银林枕云……记者在公园中看到,不同景观小品打造的多功能空间,通过绿道系统贯穿起来,构成连续的线性生态绿廊,可观鸟、赏花、休闲和健身,成为翠湖科技园内员工与周边居民生活休闲的好去处。
此外,在东埠头沟的西边,还有一条季节性山区河流周家巷沟,在治理中采用独特“8”字子槽设计,打造出了生态农场、花海、亲子乐园等景点。在这条长1.5公里的沟渠,已新建生态湖1.25万平方米,河道景观绿化13.05万平方米。
沟渠生态化治理的同时,CID正在重点建设以翠湖湿地为核心的T型生态绿心。目前,已经建成的稻香湖地下再生水厂是北方地区最大的地下式污水处理厂,全地下式设计,占地近4.47公顷,日处理量26万立方米。可以满足园区及周边昌平园区污水处理需求;每年生产再生水5800万吨,相当于30个昆明湖。
能源利用实现冷热电三联供循环经济产业园即将投产
位于上庄西马坊村南的北部能源中心,摒弃了重污染的煤,全部采用清洁能源。其以燃气冷热电三联供机组、烟气余热利用、太阳能光伏、地源热泵为基荷热源,以燃气热水炉为调峰热源,建设高效、智能、互动的能源控制系统,将打造一座“节能低碳化、减排清洁化、管理智能化、景观园林化”的区域能源中心。其总供热能力827MW(兆瓦),供暖面积1128万平米,满足园区所有供热需求;供冷能力150MW(兆瓦),发电能力255MW(兆瓦);每年可节能约2.52万吨标准煤,减少CO2排放50.8万吨、减少烟尘排放5726.3吨。此外,该中心的工业生产用水水源为市政中水,减少新鲜水使用量。
减少能源消耗的同时,CID也在大范围利用固体废弃物资源,建设了循环经济产业园。园区总用地面积27.74公顷,日处理规模2500吨。厂区按功能划分为焚烧中心区、厨余处理区、废水处理区、炉渣暂存区和行政生活区五部分;实现废物“零排放”,废水经处理后回用于生产,炉渣将用于生产建材或骨料;余热收集利用,可为种植大棚、旅游设施等供热送气。该园区最大的特色是建成了园林式、生态型的人工景观,并融合先进技术,体现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友好;同时建设成集生产、资源再生、园林绿化、科研孵化、展示教育于一体,面向社会公众的环保科普教育基地和休闲场所。
绿色交通便民出行绿色生态示范园区不断涌现
普及绿色出行方式,必须有足够的硬件条件。依据《海淀北部地区生态建设实施纲要》,未来几年间,CID将积极打造绿色交通系统工程。我区将建设海淀山后线、2条连接CID与海淀中心城区、5条连接CID与市中心城区的公交快线;建设3条连接主要产业园区、居住区和交通枢纽间的内部公共联络线。目前,16号线正在紧张建设中。到2016年底,16号线北段将率先开通,在CID共设车站9座,其中有5座采用了地下空间一体化开发模式。这种模式不侵占绿地面积,提升土地利用效率,提高便利性,加强地铁与周边楼宇、其他交通接驳,增强商业配套服务。
此外,为减少汽车尾气的排放,CID园区内还将大力推广新能源班车,并设立足够多的充电桩。以翠湖科技园为例,将有五分之一的班车更换为新能源车。
什么样的园区才称得上生态园区?2014年10月11日,由北京市规划委依据《北京市发展绿色建筑推动生态城市建设实施方案》评选出的2014年“北京市绿色生态示范区”揭晓,位于CID的中关村软件园上榜。今年,翠湖科技园也获得了“北京市绿色生态示范区”的称号。该奖项的评价标准以北京地域实际情况为基础,充分体现了北京地方特色,由用地布局、水资源、交通、生态环境、能源、信息化、绿色建筑、创新引领等8类指标构成。该评价体系实现了城市、街区、地块三个层次全覆盖,以及规划、设计、运营周期全覆盖。
蜿蜒而卧的大西山,穿境而过的南沙河、北沙河以及京密引水渠,这些CID宝贵的生态资源在开发中受到了格外的保护。以翠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为核心,海淀区还在北部规划了一个面积达30平方公里的“生态绿心”。“绿心”区域以涵养水源和林地为主,不仅不会搞开发建设,还会将重点保护区内的现有村庄人口陆续迁出,给北部新城留下一片绿色的净土。海淀区北部建设指挥平台负责人表示,CID的建设目标是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基地,城乡统筹发展的典范地区和生态环境一流的城市发展新区,其中生态建设是重中之重。
名词解释
美国LEED绿色建筑认证:是美国绿色建筑委员会U.SGreenBuildingCouncil建立并推行的“绿色建筑评估体系”,该体系遵循美国绿色建筑协会政策和方针,目前在世界各国的各类建筑环保评估、绿色建筑评估以及可持续性评估标准中,其被认为是最完善最具影响力的评估标准。
绿色建筑:指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分为一二三星级,三星级为最优。
(来源:海淀报)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海淀北部便民平台 » 海淀北部CID朝科技绿色生态示范区大步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