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大背景下,海淀北部地区发展成市中心城区的一部分,北部地区也进入了经济发展新常态。然而,随着地区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政府公租房、商品房、“一镇一园”项目建设房、回迁安置房等小区业主入住,科技园区高新企业职工渐趋增多,北部地区常住人口也越来越密集,加之山后地区外来人口的涌入,随之带来人口调控压力越来越大,交通、教育、治理环境卫生等各种问题接踵而至,给北部地区经济快速发展带来相应制约。
因此,海淀北部地区的人口调控要因地制宜,既要实现调控目标,又要统筹考虑生态宜居的北部地区建设和发展,提升群众生活水平、居住环境。在此,我代表北部地区群众提出如下几点建议:
一是要通过教育杠杆实现人口疏散。
近几年,在区委、区政府领导下,区教委在北部地区引入了清华附中、翠微小学、101中学等几所名校的分校,这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北部地区整体教育水平。在让北部更多群众享受到优质教育资源的同时,也使得大量外来流动人口“依名校而居”,纷纷前往名校片区租住房屋。以温泉镇温泉村为例,翠微小学北校区2014年建成招生,按照现行的划片政策,温泉镇只有温泉村属于该校片区,而片区内的外来流动人口子女只要符合“五证”条件,均有资格进入该校就读;然而很多本地原住居民的子女却因不在片内不能到该校就读。而在划片内的流动人口,由于房租便宜,入学“五证”门槛低,导致大量外来人口涌入温泉村,全村650个院落近40%的房屋出租。目前,该村村民2700人,外来流动人口达3000多人,外来流动人口的大量聚集,使得村域各项管理压力骤增,全村50%地势较高的地方只能限时供水,地区环境卫生、交通秩序、社会治安等管理工作也受到严重影响,这与当前疏解非首都功能加快城市化进程,提高地区群众的生活水平还有一定的距离。
因此,我们希望政府部门能积极采取措施,充分考虑北部地区实际情况,进一步增强温泉地区学校划片的科学性、合理性,在均衡区域教育资源上下狠功夫、下大力气;同时,进一步完善“五证”制度,切实通过教育杠杆疏散人口。
二是要通过土地腾退进一步加快北部地区城市化进程。
近年来北部地区的发展趋势表明,土地腾退的过程既是农村地区城市化的过程,也是人口调控疏散的过程。腾退中,租住在村里的流动人口及驻地企业纷纷搬离,区域人口会出现大幅下降。目前,温泉镇的温泉村、白家疃村,是全镇外来流动人口最为聚集的区域。以白家疃村为例,本地原住居民5000多人,然而外来流动人口却达10000余人,形成严重的人口倒挂。温泉村、白家疃村均位于温泉镇南部浅山地带,拥有良好的环境资源优势,但在多年开发建设过程中,与北部生态科技园区的发展逐渐脱节,难以形成与园区的互动,也没有足够享受到北部地区发展带来的巨大效益。同时由于受到建设指标控制,村集体也无主导开发权限,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压力渐趋加大。当前,疏解非首都功能是全区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也是基层单位年度考核的重要指标。因此,我们呼吁政府尽快改善温泉镇白家疃村、温泉村的环境面貌,持续推进北部地区城市化进程,优化发展空间布局,从根本上实现人口调控疏散目标。
三是要进一步完善北部地区配套设施建设。
不管是疏解非首都功能,还是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最终目标都是进一步提升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当前,北部地区很多群众都实现了“农民转居民、平房上楼房”,但有的回迁安置小区配套小学、幼儿园、村民活动场所、购物场所等却迟迟不能开工建设,给回迁后的群众生活带来了很多不便,好事还差最后一公里。另外,随着北部地区人口的急剧增加,通往温泉地区的主要交通干道黑山扈路拥堵不堪,西北旺大桥路段的交通让人“望而生畏”。规划的滨河路没有建设。对于山后老百姓关注的西山隧道,近几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多次提及要“积极推进”,然而,该工程至今未有任何进展。因此,希望有关部门尽快统筹山后地区道路交通建设,打通南北交通干线,从根本上缓解北部地区交通拥堵现状。此外,希望政府部门能将北部未腾退村环境整治、社会治安、公共用电等纳入政府财政支出,让北部地区也能享受到中心城区的市民待遇,让海淀北部切实成为生态和谐宜居的上风上水之地。
(来源:海淀报)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海淀北部便民平台 » 因地制宜调控人口打造生态宜居北部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