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汉语食品名称中有一系列的类名,
如“米”、“饭”、“汤”等等,
它们都是一类食品的统称。
但汉语方言中往往会出类名特指化现象,
同样是说“米”,
稻产区的方言往往特指大米。
显然,
特指现象的产生依托着相应的文化背景,
蕴涵着独特的饮食文化信息。
在山西临县方言中,
“米”统称粟、黍和稻去壳后的子实,
通常又特指小米。
之所以会形成“米”特指“小米这一现象,
是因为本方言区内历史上大量种植谷子,
加之当地不产大米,也很少食用大米,
因此不会形成“米”的词义兼指。
米是山西日常生活中最重要的食品之一,
因此用小米制成的食品品种也比较多,
主要分为以下两种。
小米稀饭
小米通常的吃法是熬“小米稀饭”,
山西方言“小米稀饭”就是指用小米熬成的粥。
根据伴料的不同,这种小米稀饭有“钱钱饭、角角饭、糊子饭、豆子饭、糁糁饭、山药饭、红薯饭、西葫芦饭、蔓菁儿豆子饭、瓜饭”等等名目。
小米捞饭
小米的第二种吃法是“捞饭”,
捞饭中加进酸菜就成了“菜捞饭”。
捞饭是一种主食,
做“小米捞饭汤 ”需要经过“焖捞饭、煮米淇汤”两大步骤。
而焖制捞饭又要遵循“三步曲”,即“浸小米、煮小米、焖小米”。这其中有许多的技巧在里面,关键是火力和时间要掌握得当。
在山西,
吃“小米捞饭”一定要搭配“米淇汤”,
形成“捞饭汤”。
里面有菜有米,有干有湿,
特别是蔬菜在煮制的过程中,
营养全部融入汤里,
吃起来香甜可口,营养丰富。
相传这道饭是朱元璋在民间讨饭时讨来的,
觉得非常好吃,
称帝后根据记忆命令厨师重新做出这道饭,
称为“捞饭汤”。
小米糕饼
米面发酵后,
可以直接蒸成“米面糊儿”、“米圪瘩”,
都是米面发糕,
也可以用专用的一种鏊子,
摊成一种叫“黄煎”的米面煎饼。
黄煎是当地过清明节的一种节日食品,
这种煎饼的造形特别,圆形、边厚、肚鼓,
由于是发面所煎,
所以上面有许多小孔,口感酥软。
黄煎是当地民众喜食的一种食品,
也是过清明节走亲戚的传统礼品。
总之,
山西人喜爱小米的习惯已久,
各类小米做法在人们的饮食中
可谓是根深蒂固,
人们对各类吃法的命名也体现了
山西方言的魅力。
山西正宗沁州黄小米2017新米农家自产,第一批已到北京,吃货快来尝鲜。1斤袋15元5斤包邮,5斤袋70元包邮。海淀北部也可以自提。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海淀北部便民平台 » 【美食】小米吃法多!谈谈山西人的“小米热”